今年,伴随电影《热辣滚烫》爆火的,还有“代餐”赛道。夏季来临,代餐奶昔、代餐饼干、代餐能量棒等各种代餐类食品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代餐”概念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人们为何需要代餐食品?科技又是怎样影响代餐食品更新与迭代的?从代餐出发,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食物的无限可能。
“能量药丸”的畅想
20世纪20年代,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让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受此影响,美国人开始畅想一种“能量药丸”,通过摄入营养素的组合来代替正餐,以便应对人口与粮食危机,这便是“代餐”的起源。
尽管受限于技术发展,这一想象并未得到实现,但“代餐”概念由此进入了大众视野,关于代餐食品的创意与想象开始在文艺作品中出现。
到20世纪60年代,代餐的想象开始化为现实。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食品科技行业,尤其是代餐领域的发展。
当时,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是宇航员们在太空吃什么,于是,被带上太空的饮品Tang和Space FoodStick能量棒开始声名大噪。太空食物也被认为是代餐的最初原型。
这一时期,人们对太空探索热情高涨,这种情绪很快影响到了他们对食物的看法,人们普遍认为在无菌环境下生产的预包装代餐食物是更加健康、卫生、营养的选择。当时的广告行业也强化了这一认知,他们告诉消费者这些食物来自实验室,“由科学家们制成”。
此时,代餐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具实感,但人类对能量药丸的想象仍未停止。1960年,美国插画师维吉尔·芬利为IF杂志5月刊绘制的封面,就描述了这样的未来图景:人们可以定时吃下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药丸,由此代替烦琐的做饭环节。
类似的宣传让与此相关的代餐食品迅速流行了起来。1964年,代餐食品的鼻祖出现了,一种名为“康乃馨早餐替代饮料”的产品开始让人们把粉末状的代餐粉冲调在牛奶中,以此作为早餐。
代餐能量棒的出现则要到1986年。加拿大马拉松运动员BrianMaxwell为了帮助运动员在长距离运动中坚持下来,发明了代餐能量棒。这一发明很好地解决了马拉松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没时间吃饭的问题。因此,代餐先在专业的运动员之间流行了起来。
随后,类似的功能性能量产品的形态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并逐渐成为今天我们常见的“代餐”食品,基于各种类型原材料的代餐粉、能量棒、营养奶昔和浓缩饮品等都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此时的代餐食品更注重产品的功能属性,更多地针对有专门需求的消费者。
一顿饭的“空间折叠术”
面向普通人群的代餐产品要到2013年左右才真正出现。一位来自硅谷的程序员罗布·莱因哈特备受吃饭问题的困扰,他提出疑问——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如何在不浪费时间做饭的情况下避免吃不健康的快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发挥程序员的优势,认真研究营养学知识,找出了人体生存必需的35种物质,并将含有这些物质的营养粉末放进搅拌机,加水调和,最后得到一杯混合营养液。这瓶“营养液”日后发展成为全球网红代餐品Soylent。
Soylent在硅谷的程序员中非常受欢迎,之后还进驻了全美4000多家沃尔玛超市,吸引了包括忙碌的年轻专业人士、大学生、游戏玩家等各类的消费者,被媒体称为“食物终结者”和“未来食物”。
此后,越来越多面向大众的代餐食品应运而生,例如来自英国的代餐品牌Huel。Huel的主要产品是食全粉,这种营养粉不同于普通的蛋白粉,由可持续成分的超细天然混合物制成,除了富含蛋白质,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纤维、脂肪、植物营养素,以及人体所需的26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该产品每100克有约400卡路里的热量。该品牌的销售也覆盖全球,创立后仅4年就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共卖出5000万份产品。
除了代餐营养液和代餐营养粉,百年前人们畅想的代餐“能量药丸”也已变成了现实。
把一顿饭进行拆解,放进2.5厘米大小的立方体“糖果”中,吞下它就相当于摄入一顿正餐的完整营养。这样的“空间折叠术”不再是某一部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来自美国的食品科技公司MealCube。
通过独特工艺,MealCube能将一顿饭分解成氨基酸和肽、碳水化合物、脂质和微量营养素等,并将其中包含的高密度营养成分和卡路里精确复制压缩在糖果味的小方块中,每一份MealCube含有420卡路里、25克蛋白质、28克健康脂肪、23克复合碳水化合物和35种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这相当于113克的鲑鱼、两杯羽衣甘蓝、一个红薯和半个鳄梨。真正做到一口解决一顿饭。
未来食物,精确到每个细节
有趣的是,无论是Soylent、Huel,还是MealCube,都被打上了“未来食物”的标签,而这些代表着“未来”的代餐品牌在新技术的利用和新原料的研发上也走在前列。
例如,MealCube就计划推出一款基于唾液传感器的3D打印机,通过唾液样本分析消费者个人的微量营养素水平、激素以及胆固醇等身体因素水平,为消费者定制且“打印”出包含卡路里、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人体所需元素的个性化膳食。
例如,为了照顾高血糖群体,甜味剂制造商Sweegen联合生物技术公司,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以及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取出稀有的甜蛋白Brazzein。这种替代品不含卡路里,且耐热、耐酸、易溶解、低热量、升糖指数为零,还可以帮助改善苦味、减少涩感和保持甜味持久度。
而一种从韩国泡菜中分离出的具有减肥作用的益生菌hyLabsFatSlim则被许多减重人群期待加入代餐产品中来。据悉,该菌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来帮助预防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对降低体重、BMI、皮下脂肪面积、体脂肪、体脂肪量、总脂肪面积等6项指标都具有显著作用。
其实,上述这些关于代餐食品中新技术应用与新原料研发的案例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及食物的探索愈加深入,人类社会也将涌现出更加专业、科学、精准的饮食解决方案,共同推动食品行业发展更加健康、多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